產後脫髮是許多新手媽媽常見的困擾,中醫認為這與氣血不足和腎虛密切相關。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,約有40%的產後女性會經歷不同程度的脫髮問題。中醫理論指出,分娩過程中大量耗損氣血,加上哺乳期的營養消耗,容易導致氣血兩虛,進而影響頭髮的生長週期。
不同體質的脫髮表現也有所差異:
中醫強調「髮為血之餘」,頭髮的健康狀態直接反映了人體內在的氣血狀況。產後脫髮通常在分娩後3-4個月最為明顯,這是因為懷孕期間延長的毛髮生長期(anagen phase)結束,大量毛髮同時進入休止期(telogen phase)所致。
中醫調理產後脫髮著重於補氣養血、滋腎填精。以下是一些常用中藥及其功效:
中藥類別 | 代表性藥材 | 主要功效 |
---|---|---|
補氣養血 | 當歸、黃耆、何首烏 | 改善氣血循環,促進毛囊營養供應 |
補腎養髮 | 熟地、山藥、枸杞 | 滋養腎精,強化髮根 |
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建議,產後女性應根據個人體質選擇合適的藥方。例如: 產後脱髮
值得注意的是,何首烏雖有烏髮功效,但需經過專業炮製,生何首烏可能對肝臟造成損害,務必在註冊中醫師指導下使用。
穴位按摩是改善產後脫髮的輔助療法,能促進頭皮血液循環,刺激毛囊活性。以下是幾個關鍵穴位: 小朋友有白頭髮
按摩手法建議:
香港中醫學會提醒,產後體質特殊,按摩力度應適中,如有頭暈不適應立即停止。
除了中醫治療,日常護理對改善產後脫髮同樣重要。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的調查顯示,78%的產後女性在選擇洗護產品時最關注成分安全性。
建議選擇:
其他保養要點:
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研究指出,保持心情愉悅能降低壓力荷爾蒙(皮質醇)水平,這對減少休止期脫髮有顯著幫助。
生活方式的調整是預防和改善產後脫髮的基礎。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建議產後女性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:
盡量與寶寶同步休息,保證每天7-8小時的睡眠。夜間11點至凌晨3點是肝膽經運行的黃金時段,此時段睡眠對養血生髮尤為重要。
產後6週後可開始溫和運動,如:
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,但應避免過度出汗導致氣隨津泄。
香港營養師協會推薦的養髮飲食原則: 頭髮脆弱易斷
營養素 | 食物來源 | 每日建議量 |
---|---|---|
蛋白質 | 魚肉、雞蛋、豆類 | 每公斤體重1.2-1.5克 |
鐵質 | 紅肉、菠菜、黑芝麻 | 18-20毫克 |
維生素B群 | 全穀類、堅果、乳製品 | 綜合B群50-100毫克 |
特別提醒哺乳媽媽,每日應增加500大卡的熱量攝取,並補充足夠水分(每日2000-2500毫升)。
最後要強調的是,產後脫髮通常是暫時性的,多數女性在產後6-12個月會逐漸恢復。若脫髮持續超過一年或伴隨其他症狀,應及時就醫檢查甲狀腺功能、鐵質儲備等潛在問題。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