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後脱髮

中醫看產後脫髮:

產後脫髮是許多新手媽媽常見的困擾,中醫認為這與氣血不足和腎虛密切相關。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,約有40%的產後女性會經歷不同程度的脫髮問題。中醫理論指出,分娩過程中大量耗損氣血,加上哺乳期的營養消耗,容易導致氣血兩虛,進而影響頭髮的生長週期。

不同體質的脫髮表現也有所差異:

  • 氣虛型:頭髮稀疏、易斷,常伴隨疲勞、面色蒼白
  • 血虛型:頭髮乾枯無光澤,可能伴有頭暈、心悸
  • 腎虛型:頭髮大量脫落,髮際線後退,腰膝酸軟

中醫強調「髮為血之餘」,頭髮的健康狀態直接反映了人體內在的氣血狀況。產後脫髮通常在分娩後3-4個月最為明顯,這是因為懷孕期間延長的毛髮生長期(anagen phase)結束,大量毛髮同時進入休止期(telogen phase)所致。

中藥調理:

中醫調理產後脫髮著重於補氣養血、滋腎填精。以下是一些常用中藥及其功效:

中藥類別 代表性藥材 主要功效
補氣養血 當歸、黃耆、何首烏 改善氣血循環,促進毛囊營養供應
補腎養髮 熟地、山藥、枸杞 滋養腎精,強化髮根

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建議,產後女性應根據個人體質選擇合適的藥方。例如: 產後脱髮

  • 氣血兩虛者:可考慮八珍湯加減
  • 腎精不足者:可選用七寶美髯丹
  • 肝鬱氣滯者:逍遙散配合疏肝理氣藥

值得注意的是,何首烏雖有烏髮功效,但需經過專業炮製,生何首烏可能對肝臟造成損害,務必在註冊中醫師指導下使用。

穴道按摩:

穴位按摩是改善產後脫髮的輔助療法,能促進頭皮血液循環,刺激毛囊活性。以下是幾個關鍵穴位: 小朋友有白頭髮

頭皮穴位:

  • 百會穴:位於頭頂正中,可提升陽氣,改善頭皮血液供應
  • 風池穴:後頸髮際凹陷處,能疏通經絡,緩解壓力
  • 太陽穴:額角凹陷處,有助於放鬆頭皮肌肉

身體穴位:

  • 足三里:膝蓋下四指寬處,是強健脾胃的要穴
  • 三陰交:內踝上四指寬處,能調理肝脾腎三經

按摩手法建議:

  1. 用指腹輕柔按壓,避免指甲刮傷頭皮
  2. 每個穴位按壓3-5秒,重複5-10次
  3. 可配合芝麻油或椰子油進行按摩
  4. 每日早晚各一次,持續至少一個月

香港中醫學會提醒,產後體質特殊,按摩力度應適中,如有頭暈不適應立即停止。

日常保養:

除了中醫治療,日常護理對改善產後脫髮同樣重要。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的調查顯示,78%的產後女性在選擇洗護產品時最關注成分安全性。

建議選擇:

  • pH值5.5左右的弱酸性洗髮精
  • 含生薑、人參等中草藥成分的產品
  • 不含矽靈、Paraben等刺激性成分

其他保養要點:

  1. 洗髮水溫控制在38℃以下,避免熱水刺激頭皮
  2. 梳頭時選用寬齒木梳,從髮梢開始慢慢梳理
  3. 每週1-2次頭皮深層清潔,去除堆積的角質
  4. 避免頻繁染燙,至少產後半年內不要進行化學處理

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研究指出,保持心情愉悅能降低壓力荷爾蒙(皮質醇)水平,這對減少休止期脫髮有顯著幫助。

生活習慣調整:

生活方式的調整是預防和改善產後脫髮的基礎。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建議產後女性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:

作息規律:

盡量與寶寶同步休息,保證每天7-8小時的睡眠。夜間11點至凌晨3點是肝膽經運行的黃金時段,此時段睡眠對養血生髮尤為重要。

適度運動:

產後6週後可開始溫和運動,如:

  • 產後瑜伽(每周3-4次,每次30分鐘)
  • 快走(每日6000-8000步)
  • 八段錦、太極等傳統養生功法

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,但應避免過度出汗導致氣隨津泄。

飲食營養:

香港營養師協會推薦的養髮飲食原則: 頭髮脆弱易斷

營養素 食物來源 每日建議量
蛋白質 魚肉、雞蛋、豆類 每公斤體重1.2-1.5克
鐵質 紅肉、菠菜、黑芝麻 18-20毫克
維生素B群 全穀類、堅果、乳製品 綜合B群50-100毫克

特別提醒哺乳媽媽,每日應增加500大卡的熱量攝取,並補充足夠水分(每日2000-2500毫升)。

最後要強調的是,產後脫髮通常是暫時性的,多數女性在產後6-12個月會逐漸恢復。若脫髮持續超過一年或伴隨其他症狀,應及時就醫檢查甲狀腺功能、鐵質儲備等潛在問題。

0


 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