夾胸檢查幾耐做一次,甲狀腺 抽針

一、甲狀腺結節是什麼?

1. 定義與成因

甲狀腺結節是指甲狀腺組織中出現的異常腫塊,可能是單一或多發性。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,約有5%至10%的成年人會透過觸診發現甲狀腺結節,而透過超音波檢查則高達50%的人可能發現結節。成因包括:

  • 碘攝取不足:香港雖屬沿海地區,但現代飲食習慣可能導致碘攝取不均。
  • 遺傳因素:家族中有甲狀腺疾病史者風險較高。
  • 荷爾蒙變化:女性因雌激素影響,發病率為男性的3倍。
  • 輻射暴露:童年時期頭頸部曾接受放射線治療者風險增加。

2. 常見症狀

多數甲狀腺結節無明顯症狀,常在健康檢查中偶然發現。可能表現包括:

  • 頸部前方可觸及的硬塊,吞嚥時隨甲狀腺移動。
  • 大型結節可能壓迫氣管或食道,導致呼吸困難、吞嚥不適。
  • 少數功能自主性結節會引發甲狀腺亢進,出現心悸、體重減輕等症狀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甲狀腺 抽針檢查並非所有結節都需要,需結合超音波特徵評估。

二、為什麼要做甲狀腺抽針?

1. 鑑別良性與惡性結節

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指出,甲狀腺結節中約5%-15%為惡性。抽針(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,FNA)是區分良惡性的黃金標準:

  • 準確率高達90%:可明確診斷乳突癌、濾泡癌等常見甲狀腺癌。
  • 避免不必要手術:良性結節僅需定期追蹤,減少過度治療。

2. 評估結節的風險程度

根據超音波特徵(如邊界不清、微鈣化等),結節分為低、中、高風險三類:

風險等級 超音波特徵 建議處理
低風險 純囊腫、海綿狀變化 可暫不抽針
中風險 實性成分>50%、等回音 建議抽針
高風險 微鈣化、邊界不規則 必須抽針

若同時有夾胸檢查幾耐做一次的疑慮(如乳房超音波異常),應告知醫師評估綜合風險。

三、抽針前的評估

1. 超音波檢查:評估結節大小與特性

香港公立醫院常規使用TI-RADS分級系統,主要觀察:

  • 大小:>1cm的實性結節通常建議抽針。
  • 形狀:縱徑大於橫徑者惡性風險較高。
  • 回音性:低回音結節需警惕。

2. 病史詢問:家族史與相關疾病

醫師會重點了解:

  • 家族中是否有甲狀腺癌或多發性內分泌腫瘤(MEN)病史。
  • 過去是否接受過頭頸部放射線治療。
  • 是否合併聲音嘶啞、淋巴結腫大等警示症狀。

四、抽針結果分析與後續處理

1. 良性結節:追蹤觀察或消融治療

約70%抽針結果為良性,建議:

  • 每6-12個月超音波追蹤,觀察大小變化。
  • 若結節造成壓迫症狀,可考慮酒精注射或射頻消融。

2. 惡性結節:手術切除與後續治療

確診癌症後,香港常見處理方式:

  • 半甲狀腺切除:適用於單側小型乳突癌。
  • 全甲狀腺切除:針對多發病灶或晚期病例,術後需補充甲狀腺素。
  • 放射性碘治療:清除殘餘癌細胞。

3. 不確定性結果:再次抽針或手術探查

約10%-15%案例可能因細胞量不足或濾泡性病變無法確診,此時應:

  • 由經驗豐富的病理醫師重新判讀。
  • 考慮分子檢測(如BRAF基因突變分析)輔助診斷。

五、不抽針的替代方案:主動監測

1. 適用情況

以下情況可考慮暫不抽針:

  • 超音波顯示純囊腫或海綿狀結節。
  • 小於1cm且無高危特徵的微小结節。
  • 高齡或共病症多、手術風險高的患者。

2. 監測頻率與內容

香港醫學會建議的監測計畫:

結節類型 首次追蹤間隔 後續頻率
低風險 6個月 1-2年一次
中風險 3-6個月 每年一次

若同時進行夾胸檢查幾耐做一次等其他篩檢,應協調檢查時間以減少就診次數。

1


 熱門文章